疫情長期影響下,國內旅游產業到了必須革新之時。...
眾所周知,不管各級旅游部門怎么吹,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基本上是個完全排不上號、不被重視的小行業。風花雪月、錦上添花的事情,當然無法和房地產、金融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單列)相比。
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旅游相關的各子板塊,分別被安排在各大行業的三四級小產業中。比如旅游飯店(611)在“住宿和餐飲業”的第三級子產業,旅行社(7271)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第四級子產業,游覽景區管理(7852)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的第四級子產業,游樂園(892)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第三級子產業,等等……
所以某國字號旅游研究院養的博士們每年自吹自擂也沒外人在意,因為不管吹了多少旅游業產值,都絲毫不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統計核算。
但從另外一個維度看,旅游可就不是那么微不足道了,反而舉足輕重。那就是外匯收支!
我國外匯收支統計中,貨物貿易數據來自海關統計,服務項目主要來源于國際收支申報。出于國家外匯控制上的嚴謹性,數據準確度相對較高。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近10年來,“經常項目旅游服務差額”作為一個單獨統計項,金額持續飆升的整個過程!已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經常項目外匯收支中,最主要的外匯逆差項,在2018年逆差近2370億美元,占總的經常項目服務逆差的81.08%,可以稱為造成近年來我國經常項目外匯順差急劇萎縮的“元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另一份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報告上也可進行側面印證。
根據2019年8月發布的最新《2019年國際旅游報告》(International Tourism Highlights , 2019 Edition),中國出境旅游支出為約2770億美元,遠超第二名美國,秒殺德英法等一眾老牌發達國家,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這一桂冠已穩穩的蟬聯多年。
這么不起眼的一個小行業,為我國外匯支出產生如此大的“貢獻”,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里筆者并不反對居民出境游,感受更美好的世界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如此高額的出境游的現實,實際上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旅游業中的一個直觀體現。過于低劣的國內旅游,已完全無法滿足我國部分中產以上居民的實際需求,于是大家用腳進行了投票。
筆者也并不想指責各級旅游主管部門,業內都知道,不管是過去的各級旅游局,還是現在的文旅合部,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力。
但務虛的旅游數據,在中國旅游業發展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
報喜不報憂的國內旅游統計
我們接著看旅游數據是如何美化巨額出入境旅游逆差這一事實的。
筆者整合了文旅合部前歷年公布的《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2015-2017)和合部后的《旅游市場基本情況》(2018-2019)的數據,都是經主管部委批準,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受權發布的。不同時期的報告,數據結構略有不同。(如下表)
1、偷換概念,選擇性取數,虛增入境游客數量
通過比對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往期出入境數據,可以發現,這些出入境數據是一致的,或者說國家出入境主管部門才是數據的源頭。
但旅游數據卻有效運用了“春秋筆法”,把原數據中的“入境人數”改成了“入境游客”,這么一來,所有的入境都變成了旅游。
而實際上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數據中對外國人入境目的進行了明確數據標注。
比如2016年(此后年度未公布),外國人入出境7630.54萬人次(含外國邊民1977.61萬人次),其中入境3860.61萬人次(含邊民1025.49萬人次),減去邊民后數字就是當年的外國人入境人數2815.12萬人次。
數據同時指出,入境外國人中,觀光休閑1419.74萬人次(約占入境人數的50%),訪問52.13萬人次,交通運輸工具服務員工594.36萬人次,會議商務598.02萬人次,就業86.78萬人次,學習32.43萬人次,探親訪友96.44萬人次,定居29.27萬人次,其他目的入境931.44萬人次。
也就是說,國家出入境主管部門認定的以觀光休閑為目的的入境者僅為旅游口統計數字的50%。
出入境主管部門對于外國人入境的目的統計,應該是以簽證性質或入境申報來定,我認為是較為接近實際的。但這個數據卻被旅游統計的主管機構選擇性無視了。
2、國內居民出境旅游人數比例脫離實際,存疑
同樣,“國內居民出境人數”和“國內居民因私出境人數”,均為出入境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出境目的地只公布了排名,但未公布明細數據,港澳始終居前兩位。這其中其實含有大量的貿易、工作、居住、購物等與旅游毫無瓜葛的日常往來。
公布數據中的“出境旅游人數”卻找不到出處,估計是旅游口自己搞出來的數字,且占比達到因私出境人數的95%以上。這不僅與入境外國人中觀光休閑僅占50%的比例相比差異過大,而且完全沒考慮到大陸與港澳每天大量的日常往來產生的出入境人次,可以肯定又是一個注水量十足的假數字!
我們還可以通過中國民用航空局數據進行比對,“旅游運輸量”有去有回,如果只算單向出境可以近似除以2,至2019年國際航線也就約3700萬的客流。(民航數據很難造假,每年公布的國內239個民用機場的吞吐量可以精確到人。)
只公布“出境”卻不公布“出國”,實際上是把真正的出國旅游人數,混在客流大得多的港澳日常往來出入境數字里,混淆概念弄出的出境游人次假象。
3、來歷不明的旅游外匯收支數據
同樣不明不白的數據是“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和“國內居民出境旅游花費”,也就是旅游業外匯的收和支。從有數據公布的2015年-2017年來看,入境游收入減去出境游支出,幾乎每年都有80-100億美元的順差,貌似我國旅游業還有點創匯能力。(文旅合部后只公布當年出境游人數和增長率,不再公布旅游花費。)
但實際上這兩個數據同樣來歷不明,且與上文中國經常項目外匯收支情況,以及世界旅游組織報告數據差異極大?;旧峡梢耘卸榧贁祿?,用外匯略有盈余的假象掩蓋真實的巨額逆差。
4、入境增速遠不及出境增速,跨國旅游外匯逆差在加速擴大
近三年(2017-2019)的外國人入境人次增速在3.6%~4.7%,而我國居民出國人次增速在7.4%~16.6%,“經常項目旅游服務差額”項下的逆差增速在6.63%(2017)和8.04%(2018)。
即通過出入境、民航、外匯管理等三方數據的結合,可以大致勾勒出我國跨國旅游的真實情況。
5、小結
通過上文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辨別數據的方法。即使是官方數據,往往不同部門會出現“數據打架”,雖然會引起一些疑惑,但也是發掘真相的契機。
一般來說可以通過系統體系去匯集的數據會更加真實、精確,比如說外匯收支的用途肯定是通過銀行體系匯集的,出入境也可以通過整個體系來精確嚴謹的匯總數據。而旅游消費數據統計難度就大很多,因為消費場景過多,出境旅游花費更涉及跨國統計。如果說不清楚自己是怎么統計出來的,數字又偏差很大,那我只能認為旅游數據都是拍腦袋得來的。
通過研究數據出處,多維數據比對,我們可以盡可能地破除某些國字號研究院偷換概念和注水數據的誤導。
數據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如何在各類混亂的“權威數據”中看到真實
1、數據應服務于產業,而不是面子
不管是旅游數據,還是其他行業數據或宏觀經濟數據,歸根結底是為各級決策提供分析依據。
國家決策需要真實的數據,行業優化需要真實的數據,項目投資也需要真實的數據。
某些“權威機構”出于各種目的,對數據進行刻意“優化”,看似行業欣欣向榮,實則為了“面子”損了“里子”。
就拿旅游行業來說,近年來旅游投資項目不可謂不多,不少大型綜合性文旅項目都是百億級投資,論規模、檔次也是毫不遜色于國外。照理說應該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且能把國內居民的大量旅游消費留在國內,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現實恰恰相反,國內旅游停滯不前,甚至經營壓力加劇,有能力消費的國人卻把大把的錢用在了出境游。而那些百億級投資的文旅項目大多門庭冷落(典型的如融創文旅城),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讓人扼腕嘆息。這就是投資項目定位和可行性研究建立在虛假數據之上的結果,不契合市場實際的產品,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
每年2000多億的旅游服務外匯逆差,這是“里子”;各地大型文旅項目因為定位失據,造成游人稀疏、巨額虧損,這也是“里子”。這些問題固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各級旅游數據的浮夸和誤導,是付出這些“代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終受損的是國家、是行業、是企業!
2、數據應源于現實,高于現實
其實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社會中,從事這個行業,對于一些趨勢,肯定會有所感覺。
筆者常年游歷于各個旅游城市、景區,經常會與當地出租車司機、酒店服務生、景區小店主等攀談。即使是這些可能并無多少文化的、位于行業基層的從業者,對于當地行情往往都有直觀感受。
游客減少了、生意變淡了,只是究竟有多少游客、降低了百分之多少,他們無從得知。那么數據統計至少應該數字上,對現狀進行應證和量化。
所以各級旅游統計,不管你號稱多么權威、多么專業,用了多少專家博士和大數據,其結果應該是與升斗小民的實際觀感是相近的。專業性應該體現在數據的精確性、全面性,以及延展的分析研究。
這就是“源于現實,高于現實”。
但遺憾的是,某些專職負責的旅游研究者,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其他的方向。
比如說糾纏于各個通俗名詞的概念和定義。某研究院的專職“專家”可以把旅游的定義研究到幾十種,引經據典,國際共識,用大量精力來論證什么叫“旅游”……
最后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只要行程超過10公里的訪友、探親、商務、教育、康養、宗教都可以算作旅游……
這就為中國2019年旅游數據中,60.06億人次的游客量和每位國民4.29次的“旅游指標”,提供了理論依據。
筆者雖然長期從事行業分析,但慚愧從來沒研究過什么叫“旅游”。因為在我狹隘的固有認知里,TM為了旅游的旅游就叫旅游!不是為了旅游的出行就不是旅游!
就拿商務出行來說,如果在商務會議之后,特意去當地景區玩了一下,那可以算作旅游。但純粹的商務出差,即使是去旅游城市,比如說去三亞開了個會,但沒有玩就回程了,怎么能算旅游呢?
再說行程距離超過10公里就可統計為旅游人次,那么現在主要城市快速擴張變得已非常龐大,像筆者在上海,我開車10公里去朋友公司喝杯咖啡聊聊天也是旅游了?不,這叫扯淡!
只有“硬”科學需要有分毫不差的嚴謹定義,而社會、人文等學科去統一定義毫無意義,更不用說日常生活名詞。非要去研究什么定義是飯,什么定義是屎,國外國內的定義各有什么區別,這就是典型的吃飽飯沒事干?!败睢弊钟袔追N寫法?
當然在各類數據統計中,確實需要對統計范圍進行一個界定,但這個界定必須符合大眾的基本常識!在實際統計中,應盡可能地排除不相干的數據,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戲、偷換概念把所有能沾得到邊的都算進去,為自己荒唐的數字尋找合理性。
就如我上文所說,旅游數據不是面子,更不是“專家”自編自賞,而是要為產業服務,為各級決策者提供符合常識、可作參考的精準數據。
真正專業的研究者,應該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讓受眾更容易理解。而不是把一個簡單、顯而易見的事物,復雜化、學術化,說得頭頭是道、不明覺厲,實際卻是為了荒唐的數據來混淆概念。
3、數據的可靠性不在于“權威”,更重要的是看“本源”
數據報告并不一定越官方越權威,甚至經??梢钥吹讲煌块T的官方數據會互相“打架”。還有不少商業機構只要拿錢就能出明顯帶有偏向性的報告,把假數據報告當作一門生意,毫無研究底線。那么我們應該信誰?
筆者建議,不要只看數據報告是誰出的,更要看數據是怎么來的??磾祿紒碓?,如何統計、如何取數。
比較靠譜的數據,一般都有嚴謹的數據直報體系,第一手數據,且較公開透明。比如我這兩篇文章中引用過的銀行數據、房地產數據、汽車數據、航空數據、出入境數據等,任何一個地方分支,都很難在這個體系內虛報數字。那么唯一有能力“優化”數據的只有最后一道,數據就相對較為真實。
而另外的某些數據,比較典型的就如旅游數據,數據歸口龐雜、沒有體系、統計混亂,各級機構又互不歸屬,造成層層虛報。然后再以各種“專業”的名 wen 詞 zi 解 you 釋 xi,“大數據中心”等牛逼轟轟的包裝,為其涂脂抹粉,宣稱為權威。
至于那些數據來源完全莫名其妙的商業性報告,當作宣傳廣告看即可。誰如果真引用這種垃圾當作立論依據,最后的成果也就基本沒什么價值可言。
4、專業的數據分析是決策的關鍵
包括旅游數據在內的各類數據迷霧中,政府和企業如何把握真正的趨勢脈絡,進行決策?
專業的數據分析是其中關鍵??偨Y一句話就是:跟蹤研究,把握趨勢,邏輯推斷,多維分析,破除迷霧,看清真實。
持續的研究包括四個維度:
① 對市場的持續跟蹤,深入第一線,最真切地感受各地實際經營的現狀、特點、變化。這樣就不會被一些不靠譜的數據迷惑,看到的第一眼就會把它們扔進垃圾桶。
② 對各類宏觀數據的持續研究,相關統計部門進行單項數據注水很容易,但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各項宏觀數據之間是有邏輯性關聯的。通過多維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推算出正確的趨勢和數值區間。
③ 對各細分行業頭部企業進行跟蹤研究,特別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多為某一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且經過審計的數據相對可靠,對于趨勢判斷和細分行業研究較有價值。
④ 對項目案例和產品的研究,搜集它們的投資和經營數據,分析各個項目的商業模式、產品體系的發展趨勢,以及成敗的研析。再結合以上幾項分析研究,可使數據研究更具實戰指導意義,也可使研究體現實際經濟價值。
疫情長期影響下,國內旅游產業到了必須革新之時
1、應提振旅游產業質量,減少未來服務貿易逆差
前文提到,我國的外匯收支是,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而其中最大的逆差來源是旅游服務。如果貨物貿易的順差,持續高于服務貿易的逆差,那么整體的外匯收支是良性的。而如果貨物貿易順差劇烈萎縮,那么旅游服務逆差,可能會對中國外匯平衡產生負面影響。
首先看一下我國近期進出口情況(如下圖)??梢?,今年1-2月,我國出口額大幅下滑,甚至出現逆差,3月全面復工復產后降幅收窄,整體下降趨勢依然很明顯。
隨著國外疫情的加速擴散,全球經濟活動劇烈收縮,以及部分國家新近政策推動產業搬遷,中國出口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4月30日聯合發布的4月的出口訂單指數、進口指數、采購量均出現大幅下滑,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33.5%和43.9%,比上月下降12.9和4.5個百分點。部分制造業企業反映新簽訂的出口訂單銳減,甚至已開工生產的訂單被取消。在手訂單明顯減少,產成品庫存上升,價格下滑。
可見,對外貨物貿易的外匯順差萎縮,可能會是一個長期化的趨勢。
目前疫情造成出境游暫時停擺,而國內旅游逐漸復蘇,對于中國旅游業來說是一個產品更新的機遇期。既需要國家政策來扶助遭受重創的旅游業,也應自身努力提高旅游產品的品質,把更多的消費留在國內,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景鑒智庫提出過幾個未來發展方向:基于城市近郊的親子休閑目的地、基于景區升級的度假化變革、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旅鄉創項目。
而旅游的變革和投資亟需精準的旅游數據分析來指引,圍繞市場實際需求打造優秀的產品,不然再多的投資也只會重蹈覆轍。那么負責國家旅游數據的相關機構,是否能變革自身,為行業提供應有的數據支持呢?
2、旅游投資與消費,是拉經濟、穩就業的重要力量
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現在出口受到自身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影響,而投資其實也已連續多年陷入困境,那么剩下能作出努力的只有重振消費一途。
1)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多年萎縮
我們看看固定資產投資趨勢,筆者羅列了近1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化(見下圖),讀者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投資”這個長期拉動國民經濟的“靈丹妙藥”實際上已經越來越不管用了。特別是近幾年下跌趨勢非常明顯、快速,這都與疫情無關。
注意,這個增速為名義增速,并不是可比口徑下扣除價格因素(貨幣貶值)的實際增速,如果再扣除每年的CPI,增速會進一步下跌幾個百分點。(央行CPI長期被經濟界質疑低估)
這種情況,是在長期依靠投資拉動下,邊際收益遞減的體現。未來靠基建拉動經濟也已經很難了。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速似乎并未受到全國整體固定資產投資萎縮的影響,近年來始終保持堅挺,僅在疫情期間有所下滑,下跌幅度也遠低于其他產業。
2)制造業收入利潤大幅跳水,就業壓力加大
國家統計局4月27日發布了2020年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營數據。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14.5億元,同比下降36.7%(按可比口徑計算),降幅比1—2月份收窄1.6個百分點。(見下圖)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39個行業減少。利潤總額增加的行業中最突出的是煙草制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8.5%;而利潤總額減少的行業中,最慘重的汽車制造業下降80.2%。(見下圖)
上期研究中,筆者就以汽車業銷量作為衡量消費萎縮的參考指標之一,這次新發布的數據再一次證明了這個關鍵性大宗消費品行業的斷崖式下跌。從全球汽車發展中看,目前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85輛,不到美國千人保有量800輛的三分之一。顯然如果居民消費能力足夠的話,市場遠未飽和。
由此可見,在中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強力推動經濟活動復工復產后,多數產業的企業利潤依然慘淡,這還是“規模以上企業”。企業大面積虧損不僅會進一步失去市場化固定資產投資的動力,還會產生更大的問題就是——失業。
3)旅游投資,增加消費,創造就業,促進內循環經濟
筆者提出過,經濟下行的影響是從下往上,最先受沖擊的是社會底層,逐漸向上傳遞。
制造業工人多為農村務工者,當他們“返鄉創業”后,再讓他們去務農實際上是很難的。農旅結合的鄉村振興工程,以及圍繞景區的度假化升級投資,對于改善農村就業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國人的旅游消費能力,特別是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中產以上階層消費能力,通過境外旅游消費數據已是有目共睹。如果能將旅游消費有效留在國內,我相信旅游將真正成為一個萬億級的大產業,同時拉動消費和就業,契合中央“六穩六?!钡拇蠓较?,有效促進內循環經濟。
露營資訊:露營天下,讓露營更生活!最新鮮的行業資訊,最全面的跨界露營+,最有創意的露營活動,最具代表性的露營產品,最人性化的營地預定和營位預定界面,最專業的數據分析,最獨到的政策解讀...最有態度的露營行業媒體!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如有內容或圖片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刪除,電話15701270912,謝謝。